郁闷的文化人找到了更好的表达方式——明传奇戏应运而生。嘉靖之后,北京成了传奇戏发展的中心,南方的大量优秀传奇戏也在这里上演。
明传奇戏在形式上比元杂剧更完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魏良辅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字清、板正、腔纯,将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曾经,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这便是如今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昆曲的雏声。
万历年间,传奇戏创作进入高潮,形式也更丰富,汤显祖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的传世之作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世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高。《牡丹亭》写名叫杜丽娘的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其文辞之华美优雅无出其右。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牡丹亭》一问世,便令《西厢记》减色不少。《顾曲杂言》中有如此评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这段经典唱词一直唱到今天。电影、越剧电视连续剧、芭蕾舞剧、小剧场青春话剧、作家白先勇亲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北京皇家粮仓的“当家”戏厅堂版昆曲和目前尚未公映的内地与香港合作拍摄的故事片版……多少年来,无论在王谢堂前还是寻常巷里,《牡丹亭》一路喧闹着深受追捧,无论何种形式总能常演不衰。
明传奇戏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朝,而传奇戏在民间甚至宫廷的深受喜爱和其在声腔、表演方面积累下的经验与逐渐形成的套路,直接影响了清末京剧的诞生和发展。
清京剧:皮黄声腔徽汉始御手钦点国粹成
中国戏剧一路走到明朝灭亡、清朝立国,仍然沿袭着传奇戏的旧制。彼时昆曲声势已成,但因其主唱南音而难以独霸京师。拥有一国之都地位的北京,正在等待一种能成为国剧的艺术。
时间的指针指向1790年,北京演艺界的主旋律是为80岁的乾隆皇帝祝寿。史料记载当时的演出规模极之盛大,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沿途十几里路,每隔几十步设一座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令人目不暇接。安庆艺人高朗亭领衔的三庆徽班便是其中活跃的一支。将徽调结合汉调以及京师曲韵形成令北京人耳目一新的新剧,是当时来自安徽、湖北的戏班和艺人们最大的贡献。这一年,可以看做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发源。
和历朝历代的戏剧一样,京剧发端于民间,但其发展则有所不同。前朝戏剧成熟于勾栏瓦舍甚至青楼行院,京剧的成熟却阳春白雪到拜皇家推动所赐得以蔚然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