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日当日,大剧院处处是舞台。在辽阔的一层大厅,集体舞快闪飞旋,观众移步换景,仿佛瞧见了白日梦;在精致的音乐厅,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带来5场音乐会;在紧凑的戏剧场,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大展国粹诱惑,大剧院原创话剧《王府井》亦得到片段呈现;在玲珑的小剧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探戈舞王”莫拉·戈多伊、中国歌剧舞剧院先后亮相,风度翩翩;在雅静的艺术资料中心,老艺术家 “唱”谈大剧院;在美丽的花瓣厅,俄罗斯喀秋莎合唱团、小铃铛合唱团奉献民间歌舞;在神奇的剧院各公共空间,“国粹老中青”戏曲展演,歌剧《蝙蝠》集萃演唱,大剧院管弦乐团铜管乐手整点报时,大剧院合唱团团员即兴表演,《卡门》、《罗恩格林》等“剧中人”四处巡游;在音乐厅环廊,观众一边零距离欣赏大剧院官网、古典音乐频道和《国家大剧院》期刊等自媒体,一边在古典音乐二维码里“寻宝”;在剧院各展厅,观众品鉴着《壶天宣豫——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曲文物特展》、《瓷·戏——人生的禅意》等精品展览……歌剧、交响乐、民乐、钢琴、舞蹈、话剧、京剧,填满整座剧院,令隔墙忙碌着的长安街都很想在这里拐个弯儿。
世上从没有这样的剧院,这样的日子,以这样丰盛的艺术佳肴招待宾客——人民!不仅如此,各大媒体对此也是“垂涎欲滴”: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联合中国网络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北京广播网、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凤凰网、MSN等12家门户网站于当日9时至11时半进行2.5小时同步直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于10时至12时进行2小时现场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则全天整点跟踪报道。如果可以,不妨把12月22日叫做“国家大剧院日”。
为人民准备不散的宴席——
从前,为了看好看的芭蕾听好听的音乐,人们要在家门口苦苦等待某个节日或者需要漂洋过海。现在,季节性的艺术盛宴在国家大剧院已如家常便饭。
将一个开放日办成人民的节日,办成艺术盛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举措,是一种带有强烈亲和力的行动。但是,国家大剧院有今天良好的口碑,靠的绝不是一时一念之功,而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北京,身为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从前的演出季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国家大剧院自开幕运营以来,在“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办院宗旨指引下,迅速而准确地明确了其功能定位,找到了先进的运作模式、科学的发展战略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创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神话——国家大剧院用6年时间将自己锻造成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能力最活跃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成长为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文化地标。因为有了国家大剧院,北京没有了艺术淡季。
必须指出的是,国家大剧院在坚持高品位、高水准高雅艺术的前提下,仍然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座往常被人们较多关注外观的建筑,经受住了人民近距离的仔细查看——越是细处越是精彩。走进国家大剧院,像是登上一艘文化航母,可以自由地在大江大海中航行。这个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新生儿,被美国OPUS3艺术经纪公司副总裁厄尔如此赞赏道: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已经成为国际艺术领域的一种潮流!是的,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中国极”。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已经吸引演出观众、参观人员、艺术普及对象超过1000万人次。
过去6年间,国家大剧院共进行商业演出5070场,观演观众约561.1万人次;迎来了中外544家艺术团体、17.7万人次艺术家。国家大剧院形成了新春、夏季、秋季三大演出季,并打造了“歌剧节”“舞蹈节”“中国交响乐之春”“五月音乐节”“漫步经典音乐会”等多个深受公众喜爱的演出品牌;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指挥家、艺术家纷至沓来,中国国家级及地方各艺术院团争先恐后奔赴国家大剧院,无论对世界而言还是对中国而言,国家大剧院都像吸铁石一样,释放着强大的能量。国家大剧院还创造性地主办了“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青年作曲家计划”“乐咏中国——世界作曲家谱写中国”和歌剧角色试唱等活动,如此种种,国家大剧院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之前对她的期待。世界也和中国一样,常常睁大双眼观望、凝望、眺望这座殿堂:它了不起的不只是体量,重要的是大体量下的艺术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