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越来越证明国家大剧院的做法不仅符合民意,而且符合“顶层设计”。2013年中央“限奢令”一出,挤出了演出市场的水分,众多不规范的演出行当都受到冲击,但国家大剧院全年演出收入只下跌了4%,各类演出票房销售仍然坚挺,今年上演的话剧《王府井》销售率达94%,话剧《简·爱》99%,歌剧《奥赛罗》达到93%,歌剧《卡门》94%,歌剧《费加罗的婚礼》99%,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会93%,马泽尔与慕尼黑爱乐音乐会97%,美国芭蕾舞剧院和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演出售票率都达到97%,这现实多么叫人欣慰!
6年来,国家大剧院持续以满腔的热忱、丰富的创意,设计参观、展览、主题艺术节、公众开放日艺术节等多类服务项目,为的就是让大剧院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进得来、消费得起、享受得了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当然也不会完全没有“私心”,院长陈平明确指出:观众跟剧院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观众是水,剧院和艺术家是鱼;是土壤和树木的关系,荒漠之上是生长不出艺术之树的。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观众的培养,艺术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制约,必须双轨并行。
其次是热情周到服务。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21.75万平方米,包含4个剧场、5850个观众席、5个排练厅、90间化装间、90部电梯、3631个门、196个卫生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艺术中心有这样大的规模。偌大的一个剧院,任何时间都保持窗明几净,而且无论冬夏,温度恒定在23.5度。这是多么大的难题!
艺术殿堂应该具备五星级管理及服务标准,这是大剧院人的志向。志向须从细节着手。在大剧院北门安检处,预备着专门为观众突遇雨天所需的各种物品。某个下雨天,一个观众离家时心急,穿着拖鞋就出了门,到了剧院衣服也淋湿了,又怕这副样子听音乐会对艺术家不礼貌,急得要哭,服务人员立即把准备好的布鞋、T恤免费借给了他;场务部除了免费发放环保节目单页,还为观众准备了便民服务箱,里面还有为小观众准备的儿童读物;保洁员们总是行走在路上,生怕哪里洒了水害人摔倒,或是卫生间的洗手液、纸巾又不够了。北门安检处不让观众带相机进剧院,总是有人不解,甚至吵闹。等观众进了剧院,发现演出进行中总是有人用各种先进手机照相时才明白工作人员的用意。场务部的服务人员总是要小心翼翼地把禁止拍照的光束准确地指向那些不懂规矩或知错故犯的观众。6年下来,国家大剧院的观众被公认是素质最高的观众。
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推广人、著名编剧邹静之是大剧院的常客,有阵子不到大剧院来,心里会痒痒;来了,不仅能看特别热爱的歌剧、话剧,还能看见光滑如镜面的大理石地面。
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的一个窗口,实在是为国争光的妙处。
滴灌工程滴水穿石——
如果你曾经在某个周末到国家大剧院去过,你应该会被无处不在的艺术普及活动感染,小乐队、公开课、音乐会,真正古典、高雅、惠民,白发的老人以及玩笑着的孩子,也会坐下来,静静地看,静静地听。一切都是公益的,音乐会也不过10块钱。这样一种清净而美好的存在,有时会叫人因欢喜而落泪。人在做,天在看,艺术殿堂果真名副其实呀。
“在21世纪的今天,假如一个孩子、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没有进过一次剧院,没有听过一场歌剧或者交响乐音乐会,我认为,他的人生是有遗憾的。” 院长陈平坚持认为,高雅艺术需要争取和培养观众,需要有一个年轻的、有活力、有朝气的观众群体推动它不断向前。
6年来,国家大剧院奉行“滴灌工程”,誓做艺术星空的守望者。他们每年从票房收益中拿出6000万元“反哺”艺术普及教育和艺术传播,想方设法培养观众,希望能以点滴之力渗透大土壤、滋润大环境,是所谓“滴灌工程”。它不是即兴的、短暂的、小范围的,而是长期的、大面积的,“要一棵苗一棵苗、一个人一个人地培养”。为此,大剧院专门成立了艺术普及教育部、艺术资料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专业部门,具体负责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艺术传播的策划和实施,国家大剧院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将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到如此高度的剧院,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设有专门品牌推广机构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