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了茂密的艺术创作与生产,制作、出品了包括歌剧、话剧、京剧、舞剧等表演形式剧目35部,演出共计585场。从歌剧《图兰朵》起步,为普契尼续写了18分钟咏叹调,接下来,歌剧《西施》、《赵氏孤儿》、《山村女教师》、京剧《赤壁》、话剧《简·爱》、《王府井》等,都是多轮上演仍深受追捧。今年,国家大剧院又推出了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奥赛罗》、《纳布科》、《费加罗的婚礼》、《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以及话剧《推拿》、京剧《天下归心》7部新作,制作体系愈发成熟。
国家大剧院制作在自身火热火爆的前提下,解除了困扰中国艺术生产领域多年的若干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发展舞台艺术,是为人民还是为了获奖,抑或是为了政绩?我们的艺术作品究竟能不能既叫好又叫座?国家大剧院以不争的事实有力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国家大剧院的唯一目标。难能可贵的是,国家大剧院从不一味迎合低级的趣味,即使迎合能够带来暴利。国家大剧院一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不懈的艺术努力;与此同时,也以执著的追求,培养着能够助国家民族圆梦的有素质的人民。
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蓝领还是白领,无论你是头儿还是百姓,每当你要来国家大剧院,你就会自觉地讲究穿着,注意身姿、脚步,尽可能不大声喧哗,尽可能不在剧场肆意咳嗽。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可以提升国民素质的精神领地。诚如指挥大师阿巴多所说:“中国听众很专业,更让我开心的是听众里有很多年轻面孔。”著名歌唱家多明戈曾欣慰地说:“我感受到了观众最大的热情,希望每年都来国家大剧院演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四季如春的国家大剧院被不间断的美好艺术熏陶、沐浴,中国人民的确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高门槛低票价处处为民——
在每一个比较有名的剧院周边,都会潜伏着“黄牛”,他们以倒票为生。国家大剧院周边也有,但他们会知趣地努力地把自己打扮成“观众”。但是,几乎没有真的观众买他们的账。有经验的观众知道,国家大剧院演出门槛高,票价相对低,这是他们几乎只来这里看戏听乐的原因。
时至今日,人们无法想象,假如北京没有这座剧院,将会怎样?人们也无从想象,始终坚持大体量、高品位、高水准高雅艺术路线的大剧院人6年来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但大剧院人不言艰辛,作为大剧院人,他们骄傲,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这座艺术殿堂的所有付出最终都会令他们的同胞受惠。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的文化市场是很有些乱象的,国家大剧院开业6年的种种坚守因此显得格外令人欣喜,这坚守严把了艺术殿堂的门槛,堵住了媚俗的洪水猛兽,一方面加重了大剧院人肩上的担子,一方面成就了大剧院人为人民打造艺术殿堂的宏愿。
但是,国家大剧院从未以“高雅”之名拒人民于殿堂之外,相反,为了请人民走进剧院,大剧院人竭尽所能。
首先是坚持低票价。6年来,国家大剧院坚持原则上不赠票,不给票价注入水分,并通过控制运营成本,合理降低演出票价,把实惠让给观众。大剧院票务营销体系按照“保本微利、确保公益”原则设计票价,坚持“相对低、可承受、可选择”,在保证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做到相对低,在票热卖的情况下做到可承受,在票价体系上达到多样性做到可选择。2013年平均票价约316元,演出票价从数十元到数百元有多种选择,票价在500元以下的占全年可售票张数的79%,票价在300元以下的占全年可售票张数的53%。此外,还推出学生票、会员票,以及“歌剧畅音卡”观众最低100元就可以看歌剧,2013年又推出“青少年乐迷培养计划”,24岁以下观众购买指定场次音乐会可以享受6折优惠,如此等等,用心良苦。
为什么?早在国家大剧院开幕之际,院长陈平就算过这样一笔账:表面看起来1000元的票价卖出400张票和400元的票价卖出1000张票,票房收入是一样的,但上座率是有区别的,接受艺术熏陶的观众人数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国家大剧院看重的不是剧院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是剧院眼前的利益。它在乎的是能不能让人民尽可能多地走进剧院,让大剧院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氛围给人民带来健康的、美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艺术改变生活”。当然,不是让生活变得富裕,而是让精神变得富有。人一旦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就会淡看彼此间物质的差距,就会拿心灵的愉悦当做最大的富足,就会心平气和地做日常工作过平常日子,就会为和谐中国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