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声乐的贡献
民族声乐对时代有贡献。它歌颂伟大的时代,相对来说比别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更直接一些。民族声乐力求作到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我们与世界接轨,拿不出一套东西是不成的,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要有很深的底蕴。学好民族声乐不容易,它的训练要比美声更难。掌握民族声乐有一个民族风格的底蕴问题,如果一个人对民歌不喜欢,唱民族声乐作品肯定没味。为了增强民族声乐底蕴,就要进行中国语言的训练,中国风格的掌握,甚至要开设一定的舞蹈课。昨天在沈阳音乐学院参观表演课时,他们表演了舞蹈节目。我问潘院长他们是不是舞蹈学院的学生,潘院长说这是声乐专业的学生。民族声乐学生也可以学俄罗斯等国家的舞蹈,但主要还应该加强学习我国民族舞蹈和戏曲。
前几年,有几个美国专家去中国音乐学院讲课。他们问起民族声乐时,我们说民族声乐就是结合自己民族的训练方法演唱。他们很感兴趣,请董华、黄华丽和吕继红示范。他们觉得民族声乐很科学,很对,但与美声不一样。我解释说科学方法只有一个,它是工具,可以借助来表达很多作品。黄华丽唱《父老乡亲》时加了很多形体动作,中国人不仅仅听音乐,还要看,要有统一的动作表演,这是民族特色。外国专家对此评价很高,认为民族声乐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声方法,和美声一样好。对于声乐艺术的科学性,很多人还是没有搞清楚,其实唱法就是工具,我们有七个字“声、情、字、味、表、养、象”。无论何种唱法,都应讲究科学性,但各种演唱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民族性要体现特性,体现风格,体现语言个性,体现乐感和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但为寻求不一样就不要科学,我觉得大可不必。民族声乐的声种类型有五种:真声、假声、混声、偏重真声的混声和偏重假声的混声。有的作品就是真声,比如黄梅戏、东北评戏、北方曲艺、广东粤剧是假声,青衣也是假声。彭丽媛早期用真声多的混合声;宋祖英是假声多的混合声;张也学过花鼓戏,正好是真假各半的混合声。有的人说训练出来的歌手千篇一律,但她们几个就不一样。训练方式、使用方法和训练效果是不一样的。事实胜于雄辩。那么多学生,美声、民族、通俗怎么可能一样呢?这个道理连小孩都能分辨出来,但有些人却分辨不出来,我就不能再说什么了。显然他是懂得,提这个目的何在?我不知道,大家可以分析分析。民族声乐在发展历程中存在各种坎坷和阻碍,但现在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点批评也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只能说大家在注意我们。不管是不是炒作,也不管是正炒还是反炒,反正都是在宣传你。我们要用实际来战胜一切。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