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
——金铁霖(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教授)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民族声乐最早从戏曲、曲艺和民歌等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形式发展而来。上世纪40年代初在延安,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白毛女》等新歌剧公演,王昆、郭兰英等老前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郭兰英原本是一位山西梆子的演员,她在山西梆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逐渐发展到民族声乐的高度,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出现了很多这种类型的歌唱家,例如郭颂、王玉珍、黄虹、胡松华等,他们为民族声乐打下很好的基础,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民族声乐发展的早期阶段,出现了很多歌唱家,他们进入专业艺术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最早建立民族声乐专业的学校是沈阳音乐学院,刚才潘院长谈到沈阳音乐学院1956年建立民族声乐专业,老一辈的专家教授们在教学实践当中培养了很多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铺下了很好的路。
随后,上海音乐学院也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王品素老师教出了才旦卓玛等一批学生,有的人甚至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金质奖章,他们为民族声乐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局面。到了1958年,声乐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土洋之争” ——有一批教师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另外一批人则以传统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争论的结果是谁也没赢谁,但却使大家明白:这二者谁也不能取代谁。历史的事实证明,民族声乐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观众认可不认可,能不能贴近群众成为当时衡量声乐艺术的一个标准。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