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每个少数民族的天性,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唱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歌帮助他们减轻劳动的疲劳,消除放牧和旅途中的寂寞,表达他们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理想和追求,甚至发表自己的政见。民歌还是学校,是教科书,学生从小在歌唱中学习历史、地理、农牧业生产知识、宗教知识,领略为人处事的道理;民歌还是广播电台,是文艺刊物,把自己的创作,通过歌唱向整个社会发表,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开来,成为民族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民歌还是媒人,无数男女青年,就是通过情歌对答,传递心中的书信,最后结为伴侣。
正因为如此,人民酷爱歌唱,离不了歌,劳动的时候歌唱,走路的时候歌唱,喝酒的时候歌唱,谈恋爱的时候歌唱,连讲故事也是用专门的调子来吟唱的。过节时更是如此了,节日就是歌,歌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唱歌是"开心的朋友,治病的药"。多少世纪以来,人民把自己最美好的感情、最优美的旋律、最精粹的词藻、最感人的噪音,都储存在成千上万首民歌之中,如同大海储存珍珠,大地储存金子一般。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表现特色
只有深刻地了解、体察少数民族人民内在性格的特点,及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才能理解为什么人民唱起弦子是那么婉转、细腻,唱起堆谐来是那样热情奔放,唱起皑皑雪山,让你感到胸怀坦荡,歌唱辽阔草原,让你感到心旷神怡;歌唱清泉美酒,令你神往心醉……
(1)民歌
民歌是人民劳动和生活自然流露的心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起舞的特点。经过历代民间歌手和专业艺人反复锤炼,精雕细琢,这些充满泥土芳香的民歌,象万紫千红的百花,盛开在每一个角落。下面谈谈一些民族民歌的表现方法:
1、花儿:花儿在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泛流传,与西北各族人民形影相随,被誉为"开心的钥匙,治病的花"。西北四省演唱花儿都用汉语,但地域不同,赋予语言的乡土特征、生活气息、民族特色又各有区别,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情,有“夫音唱法”、“苍音唱法”、“轻音唱法”、“两担水唱法”等等。
2 、朝鲜族:声音观念和声音色彩是清脆、柔顺、优美,有真、鰕、鼻、混声四种唱法,有颤声的深浅、快慢,拉、弹、柔、压、滑、喊的不同。
3 、壮族:唱法采用真假、混合及多声部的方式。
4 、蒙族民歌:声音靠前、通畅,牙关松弛,张嘴微笑,嘴角自由然收起,下巴放松自主收缩。
5 、苗族:歌声高亢、热情、奔放、开朗明快。
6 、藏族:藏族的民歌形式有多种,这里多说一些。
① 、堆谐。“堆谐”这一歌舞形式,为广大藏族群众所热爱,藏族特有的民间乐器"札姆捏"作为伴奏乐器。身挎六弦琴,边弹、边唱、边舞的形式,又叫“札姆捏霞卓”,即六弦琴歌舞。“堆谐”在气质上粗犷、奔放、稳健、纯朴,又称为踢踏舞。
② 、囊玛:“襄玛”是由缓慢的前奏、中板的歌曲和欢快的舞曲三部分组成的,曲式结构完整,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情感含蓄、深沉。歌词中常用呀、哈、拉尼也等衬词,使旋律更加婉转。十八世纪以后,伴奏乐器除了用扬琴、竹笛、二胡、串铃外,还用京胡。据说在五十多年前,拉萨曾有藏、汉、回等民族的民间艺人联合组成“囊玛吉都” (藏语为同甘共苦)。“囊玛”是一种以藏族民间音乐为基础,吸收了汉、回民族音乐文化而形成的。
③ 、果谐:是圆圈歌舞的意思。圆圈歌舞主要是流行西藏农村的一种手拉手或圆圈的集体歌舞。“果谐”音乐的主要风格,是淳朴、刚健、激情、豪迈,曲调短小明快。基本上无乐器伴奏,往往只伴以用手抖动的串铃,更多的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衬字,如:其其其其,学学学学,检其玛尼,松贝托等来统一节奏,代替前奏、间奏、尾声,增强感人的生活气息。
④ 、康谐:“康”藏语本指西藏东部地区和四川境内甘孜地区, “康谐”通称为康区的歌舞。这种民间歌舞使用牛角做的二胡伴奏,又称为“弦子”。弦子要求唱得委婉抒情,歌唱者常用一些滑音,增强旋律的连绵不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