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嗓音运用的训练
声乐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着,不同时代有相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审美情趣。五十年代的民族声乐、真声用得多,风格虽然很强,但音域不宽广,表现力、持久力都受到局限。为了弥补真声不足,解决高声问题,扩展音域,七十年代以后,都大量运用真假声混合声区。我认为真假声混合声区的运用,是民族声乐训练的重要内容。混合声是指真餒声混合的嗓音,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中低声区不宜过真、过重,高声区不宜过假、过虚,要建立宽广的音域,圆润的音色,关键还要特别注意真假声运用的多寡,要符合民族声乐色彩、审美情趣的要求。有些少数民族色彩浓郁的歌曲,真声音素要多一些,有些则要求假声因素多一些,总之要细心品味,不能粗心大意。例如色彩浓郁的内蒙长调,藏族的"缜固",以及运用甚多的爆破音,都需要真假声混合的运用,才能唱出其韵味来。
对嗓音,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是偏于声音明亮靠前,吐字亲切自然,要求"园、甜、脆、美、水",所以喉咙要开,但不宜开得过大,共鸣位置要高但要自然一些,Vibrato要平稳一些,集中、轻巧一点。当然这些审美情趣不是-成不变的。艺术上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中外是相通的,只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牢牢地掌握民族风格、语音规律,古今中外的声乐技巧都可为我所用,使民族声乐做到继承民族传统而不"土",借鉴外国而不"洋"。
少数民族学生考取民族声乐专业,都有他们在嗓音上的闪光点及良好的乐感条件,要分析其嗓音,注意保持和发挥这些闪光点,对他们今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学声乐的同学,普遍存在着气息逼紧,呼吸不流畅,颌关节打不开,下巴紧张,喉结上移,咽壁、舌根站不住,音域窄,真声用得过多,嗓音发紧等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一般采用开喉的方法,喉结自然向下挡气,口盖上提,咽壁,舌根站定,用小腹、横隔膜、两肋支持的真假声混合声区一整套西洋发声的要领来训练学生。
下面谈几个实例:
鄂温克族的乌日娜,1984年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考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成为我校的一名本科正式学生。她勤奋好学,入学第二年就荣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的"金凤奖",后来又获得中国作品声乐比赛第一名。她演唱的《鄂温克酒歌》和蒙族民歌《白骆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学的四年学习时间里,她克服了许多困难,较好地解决了真假声在本民族民歌演唱上的矛盾;短调和长调运用声音的矛盾;掌握汉语吐字与本民族语言吐字的矛盾,民族,民歌风格与西洋歌剧风格的矛盾等等。
在乌日娜的声音基本训练中,用常规的声音练习曲,在喉咙打开, 腹式呼吸的气息,稳定的喉头,位置安放的同时,采用了乌日娜熟悉的长调片断的旋律作为练声曲来训练,中低声区要求像说悄悄话,轻声叹着说的感觉,髙声区要求吸着唱。叹气的说与吸着唱是整个练声的核心,要求她耐心地坚持,切勿因中低声的要求而放开嗓子,或追求音量,追求所谓的音色。严格要求她声音的连贯,气息的平稳,喉头的稳定。经过严格的训练,乌日娜逐渐开始获得真假声混合的声音效果。考虑到蒙古族与鄂温克族长调的特殊要求,要求她演唱长调时多用一些真声,即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声音运用稍实在一些,可以使用爆破音,但切勿过分。在其他歌曲的运用中,一般都采用真假声混合声区的要求,尤其进入髙声区时,一定使用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共鸣。这时严格的呼吸训练尤为重要,建立稳定自如的高音是整个训练中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克服高音的恐惧感,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进入声乐艺术的第二创作中去。少数民族的歌手培训,真假声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风格性较强的民族,如藏族、蒙族民歌演唱的训练,考虑真假声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真假声的比例运用得当,对表现民族风格,韵味都能达到十分好的效果。在对乌日娜的训练中,注意了这"问题,演唱的效果就比较突出。
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苗族,其歌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怎样才能把传统的苗歌演唱形式,与现代化的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起来,使苗族歌曲演唱技术有一个更大的提高和发展,这是一个课题。苗族歌唱演员杨琼在上大学时,一直在做这种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在首届中国民歌大奖赛中,杨琼演唱了一首《芦笙情歌》,这首歌是采用了科学唱法与传统的苗族歌曲唱法巧妙地结合后演唱的。这次大赛,杨琼荣获金奖。这种唱法,得到专家的肯定。
《芦笙情歌》是苗族"芦笙节"或其他喜庆节日中青年男女经常演唱的情歌。这首歌以苗族特有的乐器芦笙为线索,以青年男女相互倾慕真实感情为纽带,充分体现了民歌的风格。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乐器,用竹子制作而成,芦笙多在农闲聚会逢年过节时吹奏。苗族的芦笙节,是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芦笙会"是苗族人民"亲访友、比赛芦笙、展示服饰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的佳期。小伙、姑娘求偶的标准,是看小伙子对芦笙吹奏表演水平的高低,看姑娘挑花刺绣技巧的优劣而定的。正如俗话所讲: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哼,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每逢这时,各村寨男女老少穿着盛装,姑娘们更是银角银花,犹如仙女下凡。在"芦笙会"场上,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小伙子开始吹奏赞美的曲调,然后吹奏邀请曲和贺场调。在这当中,他们都在笙堂里物色心目中的伙伴。到了午夜,便吹起各种柔美的情歌曲倾吐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便将自二亲手绣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信物,轻快地拴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敏捷地播下爱情的种子。姑娘约小伙子去唱歌,小伙子便吹起"感谢,去和姑娘对歌或谈情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