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严格要求训练歌唱的呼吸方法。将气吸到肺的下端,充分发挥横隔膜、小腹肌的支持作用,不能迁就,不然就会事倍功半。声音不宜过分收小,要小而不虚,更不能放得过大,在正确共鸣位置基础上发出自然、流畅、明亮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声音。在进行位置的训练时,结合头腔、胸腔,不能离开口腔的吐字部位,不然会咬字不清,音色不美。
(三) 、在扩展音域、解决学生声区的衔接及音色的变换问题时,扩展音域的主要方法除气息支持、打开喉咙外,主要结合一些音域宽广、曲调流畅的本民族乐句、乐段以及类似的练习曲进行训练,如山歌、牧歌等。这样便能使学生减少换声区的思想负担,自然而流畅地唱出明亮结实的音高,达到声音上下声区的连贯统一。随着声音的上行,真声的因素逐渐减少,假声的因素逐渐渗入进来,使得嗓音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达到音域扩张的目的。在唱山歌与牧歌时,爆破断音就是进入髙声区时真声因素与假声因素在气息控制下突然转换产生的一种声音效果,假如进入高音区时,当真声因素在气息控制下逐渐转换到既不是全部假声,又不是全部真声的那个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那个音,就是我们所要的那个既明亮又结实,而且比较轻松自如的髙音音色了。
(四) 、在选用一般音阶、琶音练声曲的同时,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选用一定数量少数民族民歌中提炼出来的练声曲来训练。选用练声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
① 是他们自己熟悉的本民族音调的练习曲,感到亲切,没有顾虑,解除了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能仔细专心领会发声训练的要领。
② 能较好地发挥其嗓音特点、嗓音优势。
③ 练声时能经常与民族音调、语言相结合。
④ 蹄热爱自己民族,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赚,建立民族的自豪感。一般的民歌,是以中声区为主,风格本身要求其声音连贯,呼吸平稳。这样,可以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缓解,发音部位得到应有的放松。这样,就有可能在要求学生适当的打开喉咙,吸气呈半打哈欠状的同时,使发声部位轻松自如,在唱"酒歌"风格练声曲时、让学生努力自然保持朴实豪爽的情怀。唱"囊玛"风格练声曲时,使其悠扬含蓄,内在婉转,还要结合衬词"呀"、"哈"、"拉尼耶"等字音变换训练,唱"弦子"则要求舒展委婉,常带一些滑音及装饰音,进入连绵不断的意境。这些不同风格的练声曲,都要求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气息平稳、流畅自如,使音色与风格保持有机的结合。
其实,无论是美声的、民族的、流行的、还是原生态的诸多唱法,都是可以互相变通、兼容的,要教育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不要急于求成,要坚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精益求精,熟能生巧的原则,坚持演唱要服从作品的风格,服从审美情趣的需要,坚持演唱服务于歌曲,服务于观众,要创新,要大胆,要常唱常新,不要墨守成规,切勿一味蓽仿,一定不能离开自己的长项,要保持自己的长处,选对适合自己特点的演唱曲目,再去兼容其它的唱法,这样就能表现出最好最美的音色。学生的演唱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那就是做教师的成功教学了。
声乐艺术是一门复杂而意见分歧的学科,它要艺术实践的检验。这里仅是我的一孔之见,供同志们参考,希望得到专家们的帮助,指正。作为声乐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的成长,我想,经过无数的艰难曲折,似乎领略到人生有这样一个境界: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因此我觉得很遗憾,其实这种遗憾就是一种境界。因为遗憾,才追求声乐教学上的完美,才珍惜有限的年华。我深深地感受着这个声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