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情歌》突出地表现了上述这些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场面。这首歌的音乐旋律基调是按芦笙的最佳演奏音色和效果写成的。因此,在演唱这首歌时,歌中的衬词尽可能模仿芦笙的音响效果。以原有的民族特色为主,在保留原始的发音基础上与声乐专业学习结合,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这样,歌曲既保留了民族的原汁原味,又溶入了现代化的演唱技巧。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苗歌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苗寨好风光》是一首飞歌形成的。"飞歌"是"游方"活动时唱的类似山歌体的民歌。传统飞歌的曲调,主要是表达男青年邀请姑娘出寨"游方"(用歌唱方式来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在苗族地区,我们经常可以在傍晚或节日,看到三五成群的男青年,在将走近姑娘的寨子时,远远唱起了音调高亢、热情纯朴的"歌",邀请姑娘出寨"游方"。这时,姑娘们就会换上绣花衣裳,戴上亮晃晃的银饰走出寨子,也用飞歌来应答。然后,髙高兴兴同往游方场,一起小声哼唱游方歌,表达相互的情意。飞歌主要流行在贵州苗族地区。
在杨琼演唱的"情歌"和"飞歌"中,可以看出,既有苗族那高亢、激越、奔放、起伏宕荡的特色,又有委婉悠扬、缓缓抒情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苗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中有一种特殊的爆破音,这种听起来犹如两节的声音在一般的声音运用中是不允许有的,被称为是真假声打架的声音,但在苗歌演唱的运用中,却成了一种非常有韵味的风格,由于这种特殊的需要,两节的声音要保留,但能使这种声音招之即来,来之能用,又挥之即去,这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就会成为声耷训练中的弊病。在扬琼的声音训练中,真假声的运用有时假声多于真声,但高音要结实,这是与气息的稳定和支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热情奔放的藏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民歌。西藏民歌是人们劳动和生活心声的飞扬,充满泥土的芳香,她像万紫千红的花朵,盛开在西藏高原。
西藏民歌喜爱高亢、燎亮、婉转的扦情嗓音,大都以真声为主,与假声结合,完全用假声演唱很少见。益西卓玛是位藏族歌手,她演唱的《拉萨,美丽的日光城》,是一首山歌和锅庄混合而成的歌曲。这首歌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广为流传,也是益西卓玛演唱风格的代表作。曲作者是西藏著名的作曲家江口戈。他运用民间的素材,加上现代的创作手法,是一首很成功的作品。益西卓玛演唱这首歌时,运用独特的演唱风格,用真假声交替及爆破断音,运用了藏戏中的"缜固",就是靠气息恰到好处的声带的张力配合,给人以清脆、高亢的头声感觉,增添了乡土气息和草原意境。益西卓玛生长在西藏高原,西藏的山水哺育她成长,毎唱一首丙藏民歌时,都能自然地运用她特有的民族演唱风格。在中央民族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她入校时只能演唱小小的民歌,现在能演唱许多难度较大的创作作品。在演唱过程中,汉族作曲家经常给益西卓玛写一些旋律很美的歌曲,但在风格和特点上稍差些。这时,益西卓玛常常采用藏族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加以处理。这样,经过"画龙点睛"之后,歌曲就有浓郁的藏族风格了。
益西卓玛能成为-名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族演员,能较好地掌握本民族、民间的唱法演唱民歌,民族风格掌握较好,深受各民族人民和外国朋友的欢迎,是与她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坚定地走民族声乐之路分不开的。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至今全国不足两万人。大多聚居在广西防城民族自治县江平区的万尾,巫山、山心三个小岛上。俗称京族二岛。京族旧称"越族",1958年改称京族。京族的语言即越南浯,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渔业。京族人民喜欢唱歌和跳舞,有开歌会的习俗,京族称为"唱哈",即唱歌节。京族民歌大多与"海"有关,加之京语特有的音调,使京族民歌极富表现力,可听性较强。大海造就了京族,大海给京族博大的胸怀和胆识,大海不仅给了京家千网鱼蟹和珍珠,同时也给京家万般美妙的音符。
钟恒金是近年来在国内多次重大声乐比赛中一名优秀的京族民歌手。他的歌声清脆水甜,极富感染力。中音优美醉人,低音深邃,令人回味。特别是他金子般的高音,给人情神激越,奋发向上的美感。钟恒金是大海的儿子,从小在海边成长,长大了在船上撒网捕渔喊号子,是大海给他一副嘹亮的歌喉。他善长演唱一些水上号子和渔歌。近年来,他演唱的《京家渔歌》曾获"双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三等奖,给专家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京族民歌的演唱,十分讲究鼻音及轻声的运用,并在演唱中刻意追求音腔的表情意义。这与京语中鼻音运用较多,声调丰富,有着直接的关系。京族语言发音鼻音较多、较重、较暗,位置也较低,这样很难表&带有较强艺术性的新编京族渔歌。针对这一难题,结合钟恒金他自身釣声音特点,要求他多训练"厄"、"衣"母音,使他很快找到了高位的安放,即头腔共鸣。特别是通过咽部力量和深呼吸训练,使他弥补了原来演唱京语渔歌时,声音过暗、单薄的不足,使其声音表现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京族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四、五度调式框架,而旋律线则比较深情、婉转、内在。旋律线条常围绕着调式中的骨干音,作波浪型、回返型的表现,装饰性较强。在训练中,要求钟恒金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创造发挥,使他演唱的京族渔歌,高声区的慢板华彩纷承、婉转达人;中声区的快板,棱角分明、叮东如钟。
满族歌曲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的韵味,演唱风格的特点已较难与其他歌曲区分,且资料也少,我与学生满族歌手舒舒觉罗卢捷一起,专程去满族集居地抚顺、承德参加满族音乐研讨会,向满族艺术家、民间艺人学习,了解满族的风土人情,行腔韵味。她演唱的满族创作歌曲《满族乡情,浓似酒》,在八角鼓与腰铃的陪衬下,既能将满族传统萨满教中的诵经音调糅合到歌曲高亢、粗犷、嘹亮的引子里,把听众带到对历史、对远古的追忆与呼唤中;又能以传统民歌的音调引出对满族祖祖辈辈生活的"白山黑水"家乡风情的依恋,并且最后大胆运用半音的过渡手法,将歌曲升华到热情、饱满、奔放的意境中结束,给人一种歌已尽,兴未止的感觉。
"欢欣鼓舞歌盛世,雏凤清于老风声",我相信,广大少数民族歌手只要运用好自己的嗓音,把民族韵味、风格更好地融合在民歌演唱中,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增强民族声乐艺术的持久力和表现力,就一定能成功!
七、重视声乐教学中的声音教学
重视声音教学,是我在西藏工作23年在民族民间演唱、学习的基础上,和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从教30余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一个理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到本领,掌握声音的运用,并且能够实际运用到演唱中去,那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模式。
(一)让学生唱出最完美的声音色彩。
对少数民族同学发声技巧的训练,我认为重点是保持他们最好的音色,扎实地练好基本功。一方面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民族、珍视民族传统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勇于借鉴,结合本民族特有的歌唱风格、唱出最完美的音色。
1、在教学中首先要发现和确定学生发声最好、最自然的那一组声音。一般地讲,这组声音在中低声区,它的真声成分较强,易于掌握。因此,在初期训练中,要反复地练习,使声音自然、明亮。有一定特色的嗓音建立在气息流畅轻松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惨入些轻声,做到强弱自如,在脑子里逐渐建立一个稳定的概念,能够把自己最美好的音色、音量保留下来。这样,再结合严格训练后所掌握的气息与位置,才能使声音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保持声音色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