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具备个性的嗓音,建立在学生声带的张力与气息的使用结合之上,是通过学生特有的管道(鼻、咽、喉、气管等),在共同和谐的作用下产生的。为了在气息进入通道后保持气息与张力的平衡,在吐气时,要带有吸气时的状态,感觉到吐中有吸,这时脸部一定要保持兴奋、微笑,上门齿可以做啃动状,鼻翼两侧微微向上,犹如吸气状,用好像带着面具的感觉来歌唱。如果声带张力太大气息过多,管道太小,就会有挤压的声音;声带张力小,气息过多,管道过大,就会产生漏气的声音,这时声音发暗,会感觉气息不够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闭口母音好(声带张力好),有的开口母音好(声带张力与管道的搭配好),这些长处有的生来就有,需要好好保持。学生各自特有的声带的张力与气息的运用和每个人不同的管道有一定的关系。
2、民族声乐要大胆地吸收西洋唱法基本训练中的"打开喉咙" 的动作,即模仿"半打哈欠"的状态,使软腭提举,舌根降低,前后腭弓外展,咽腔大开,这一动作不仅为进入发声状态作准备,而且它所引起协调性的活动是:使喉结下降,从而拉长了声道,使它保持相对的稳定位置,使声区保持统一,由于喉结下降,会厌前隙扩大,会厌竖立前倾,从而使喉口敞开,喉口敞开了音色才会好。
3、要大胆借鉴西洋唱法中的把母音共鸣中心位置从口腔前部移到以咽腔为共鸣中心的位置。咽腔形成的母音,在以咽腔为整个共鸣腔体的中心,往上,通过软腭后方,直上鼻腔,副鼻腔(即头腔);往下,通过声门,可直达气管,支气管(即胸腔),使发出的声音"纵贯","通畅",即垂直了,给人以竖的感觉。由于咽腔上接头腔,下达胸腔,前接口腔,处于共鸣腔总体的"三岔路口",以它为共鸣中心,能充分调动各共鸣腔的效能。所以音色丰满,音量较大,声音穿透力强。由于咽腔周壁(软腭,前后腭弓,咽后壁)都是软组织,对声波反射力较弱,并因距离口外较远,所以声音比较"遮隐"、"含蓄",有时会有偏暗的感觉,所以,要在形成以咽腔为共鸣中心位置的同时, 一定要充分利用辅音的主要部位,即唇、齿、牙、舌与气息阻隔的功能,相对地加强口腔前部的阻气功能,使口腔周围的肌肉积极,灵活,把字头准确地咬清楚,随后进入字身(母音)的部位,即把共鸣的中心位置移到咽腔。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克服了咽喉为中心位置带来偏暗,不灵活,咬字不清等等弊病。因为口腔上壁是硬腭,前方是齿列等硬组织,对声波反射较强,所以声音"开朗"、"明亮",在咬(字头)辅音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唇、齿、牙(包括硬腭)部位,使声波得到较强的反射状态。还要注意借鉴西洋唱法中唱任何声区时带有不同程度胸部支持的感觉,好似各个声区是从胸中或从"心"中发出的,用"心"来唱。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嘴和领关节是密切联系的一组,嘴唇向外突出,延长了共鸣管道,因而音色有时会显得暗一点,嘴唇向两侧咧开,共鸣管道变短出口变宽,音色相对薄一些,有时会显得更明亮。嘴唇用力,字也就清晰有力,嘴唇用力小,字就柔和,有时会显得不太清晰,这时就特别需要领关节的配合,颌关节开小,声音则不够流畅,音色有时偏暗;另一组是鼻腔和软腭是密切相关的,鼻腔运用好,则声音有高位置的共鸣,音色有"亮心",鼻腔运用得不够,则共鸣不好,"亮心"差,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比例不对。软腭适当地抬高,声音就有鼻腔、头腔的共鸣,如软腭抬得太高则使鼻腔共鸣与口腔共鸣的正确比例破坏,使音色没有光彩。如软腭太松,那声音就没有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而直接从嘴里发出来,这样的声音也没有光彩,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不同比例是改变音色的重要环节,一般地说,西洋唱法的鼻腔运用比例偏大,民族唱法口腔运用的比例偏大,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京剧中的黑头就运用了较多的鼻腔共鸣;还有一组是舌根"站稳",就能和后咽壁形成共鸣管道,从而发出嘹亮优美的音色。如舌根下压或过分放松,都会使共鸣管道变形或堵塞,这样就不可能有好的声音,喉头向下,使共鸣管道拉长、拉紧,声音通畅、圆润,声音会比较厚,而喉头稍稍向上则声音会窄一些,亮一些。但如果喉头下拉过分,不符合比例,那就会出现音色太靠后,太暗,光彩不够,如果喉头抬得太高,则把共鸣管道卡住,音色紧张刺耳,没有光彩。喉头到底要上下多少是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个人风格有关的,这也和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不同有关。
4、唱任何声区时都带有不同程度胸部支持的感觉,好似各个声区从胸中或从"心"中发出的,要用"心"来唱。注意:
① 嘴和颌关节是密切联系的,嘴唇向外翘出,延长了共鸣管道,因而音色相对厚一些。有时音色会显得暗一点,嘴唇两侧咧开,共鸣管道变短,出口变宽,音色相对薄一些,显得明亮。嘴唇用力,字也就清晰有力。嘴唇用力小,字就柔和,有时吐字会不太清楚,这就特别需要颌关节的配合。颌关节开小,声音则不够畅,音色有时偏暗。
② 另一组鼻腔和软腭是密切相关的,鼻腔运用得好,则声音有高位置的共鸣,音色有"亮心"。鼻腔运用得不够,则共鸣不好,"亮心" 差。鼻腔运动的多少是靠软腭来控制的,软腭抬起和放松多少决定鼻腔打开的大小比例,这也就决定了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比例,软腭适当地抬髙,声音就有鼻腔、头腔的共鸣,如果软腭抬得太高,则使鼻腔共鸣与口腔共鸣的正确比例破坏,使声音没有光彩,如软腭太松,那声音就没有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而直接从嘴里出来,这样声音也没有光彩,口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不同比例,是改变音色的重要环节。一般的说,西洋唱法鼻腔运用比例偏大,民族唱法口腔运用比例偏小,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京剧中的黑头就运用了较多的鼻腔共鸣。
③ 还有一组是舌根和喉头,这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器官。舌根要有"站稳"的力量,喉结要有自然向下挡气的力量,如舌根"站稳",就能和后咽壁形成共鸣管道,从而发出嘹亮优美的音色。如舌根下压或过分放松,会使共鸣管道变形或堵塞,这样就不可能有好的声音,喉头向下,使共鸣管道拉长,拉紧,声音通畅、圆润、比较厚,而喉头稍稍向上,则声音窄一些,亮一些。但如果喉头下拉过分,不符合比例,就会出现音色太靠后,太暗,光彩不够。如果喉头抬得太高,会把共鸣管道卡住,音色紧张刺耳,没有光彩,喉头到底要上下多少,是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个人风格有关的,挡气、吐字发音是一切声音按比例配合的核心,是实际演唱中最重要的技术关键。软腭、舌根、喉头组成一个所谓的小三角区。小三角区的基本状态是:软腭保持一定程度的提髙,舌根"站定"、"站稳",喉头自然要放低,有一种向下拉的力量。这三者比例根据每个人的嗓音条件及个人风格的差别做微小的调整。毎个人都有其最佳的发音点,只要掌握了这个三部分之间的正确比例,也就正确掌握了发音点,展示出最美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