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及应用原则

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及应用原则—兼论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录入时间:2011/12/29 9:4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刘海燕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内容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戏曲身段课程开设的现状,从分析戏曲身段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作用入手,提出改革现有的声乐表演课程教学模式将戏曲身段训练引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声乐表演课的教学中;并对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原则予以阐述,以期加强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同时也呼吁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声乐艺术应加大研究与挖掘力度,使高等艺术院校成为传承优秀传统声乐文化的土壤。

  关键词:民族声乐 戏曲身段 教学模式 传统声乐 应用原则

  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阶段跨越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元发展、以我为主的新时代。在近些年举办的各大民族声乐赛事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参赛选手的整体演唱水平逐年提高,高质量的歌唱人才成批涌现,这标志着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在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肯定民族声乐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对声乐演唱技巧和歌曲难度的重视已大大超过对作品深邃内涵和角色人物塑造的重视;对音乐风格和歌唱语言的整体把握较好,但在风格化润腔、滑音、特殊装饰音以及气口与节奏松紧等细微处却被忽视,导致对作品的演绎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更突出的是在演唱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上比较单一和公式化,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既缺乏演唱者的独特个性,同时也缺乏与所唱内容和人物的内在关联和心灵的沟通,表演上难以打动人。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目前大多髙等艺术院校在声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所存在的“重发声技术,轻舞台表演”、“重美声教学,轻传统声乐”的现象不无关联。据笔者了解,从中央到地方只有少数几所音乐、艺术院校的声乐系开设戏曲演唱课程,多数高等艺术院校中不开设戏曲、曲艺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我国传统声乐表演艺术研究和教育的缺位。尤其是对民族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没有对传统声乐中代表性剧种、曲种、歌种的风格韵味、行腔特点的学习,不简单掌握一些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和表现手法,又怎能要求他们在演唱民族歌剧的主要唱段或戏曲风格类歌曲时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对此,笔者认为:应正确定位和设置民族声乐表演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重视对传统声乐表演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使之与声乐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演唱实践中。因此,改革目前的声乐表演课程教学模式,重点就是要将戏曲身段表演纳入训练内容。

  一、戏曲身段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戏曲身段(俗称动作)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统称,俗称“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是戏曲演员创造角色不可缺少的特殊语汇,具有鲜明的程式性、虚拟性、节奏性的特点。基于此特点,戏曲中的身段动作不是随意的“动”,而是在“以歌舞演故事”的原则中“把生活中的形体语言纳入舞台节奏化、规范化的有序运动”[1](p23)戏曲身段表演所包含的对各种人物、情感、情绪的表现手段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学习和借鉴戏曲身段表演,简单地掌握一些程式动作,并将其“化”到民族声乐演唱中,作为创造角色形象的表现手段,这对我们在古典诗词歌曲、戏曲风格类歌曲以及民族歌剧的演唱中能够准确地刻画人物的艺术形象、表现性格特征、内心活动和心理节奏,提高综合表演能力丰富民族声乐表演语汇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