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戏曲身段课程的设置及应用原则—兼论高等艺术院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录入时间:2011/12/29 9:4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课程的内容设置大致如下:
(一) 戏曲基础身段训练
1、基础训练;(1)单姿:站姿(丁字步、八字步、直步)山膀(单山膀、双山膀)手姿(掌、拳、指);(2)传统程式造型(提甲单山膀式、拱手式、双山膀式、冲掌式、提甲按掌式、栽锤撑掌式、顺风旗式)(3)手膀活动(翻手、穿手,倒手、劈手、盘手、云手) (4)步法(弓箭步、骑马蹲裆式、踏步、别步、屈步)(5)肢体组合(托月、望月、卧鱼)(6)跑圆场
2、身段组合:水袖组合、扇子组合、花旦组合(选取常用动作和片段)
(二) 重点身段表演训练(以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训练为主)
眼功训练:戏曲表演的细腻精彩之处,除了各种行动技巧之外, 最重要的还是眼神传达的运用,这与我们的声乐表演有着共同的特点。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功之重可见一斑。眼功的训练可分为:1、基本程式动作训练[2](p4-7)(提髙眼睛运动能力的训练,也是表演常用眼法):包括“左右转动、上下转动、环动、定神、放神、收光、远望、近看”;2、眼法训练[3](p8-10):(此项训练包括面部其他部位、手势及气息的配合):“喜、怒、哀、怕、羞、恨、愁、狠、呆、思、盼、蔑”等。眼神的运用是随歌曲和戏剧人物的感情来变化的,通过眼神能看出演员所饰演角色的内心情感和精神气概,同时还要配合面部其他部位和气息才能协调一致。所谓“心通眼,眼通嘴,嘴带脸,脸心合一,”[4](p64)因此在训练时要做到心中有物,眼中才能有神,表情才会生动。在实际的演唱中结合声乐表演的特征,用眼神将戏剧情节、内心感受、情绪变化“说”出来,并引领观众进入情境。在人物关键的亮相处强调眼神,不仅抓住亮“硬相”时的眼神力度还要抓住亮“软相”时的巧脆度,真正做到手有所指、眼有所顾,眼皮抬得起,亮相定得住,眼神收放自如,虚实有度。
手势训练:在戏曲表演中,情绪性、意味性的指法手势十分丰富, 粗略统计就有指、摆、抓、切、揉、绕、抖等二十种之多。在声乐表演中运用到的手势大体可归纳为“引、定、开、合、托、错”几种,每一种手势都能大致表达一种或几种情绪:如“引”手势向上向外,表意境开阔;“定”手势立而稳,可表坚决而不可侵犯;“开”双手手势外展,情绪昂扬热烈;“合”双手手势收拢回缩,可表沉思内省;“托” 或单手或双手呈奉献感戴之意;“错”双手错开,手势不同互补,可表坚决果敢之意。训练时应多熟练协调这几种手势,并配合相应的表情使手势动作有情感的依托,做到“眼随手走、手眼一家、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徐疾有别、能刚可柔。”
面部表情训练:在戏曲和声乐演唱中,面部表情是以感情体验为基础的情绪动作,没有面部表情的基本功就无法将所体验的感情表达出来。面部的眼、嘴、眉、脸、鼻都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其中虽以眼睛的表情居主,但须有嘴、眉、脸、鼻等部分的辅助与配合,否则眼神也是不会感人的。如嘴的张、合、翘、瘪、闭等动作表达不同的情绪;眉的弯、皱、竖、倒等样式也表现着不同情感;脸颊肌肉的沉与启、紧与松都表达了不同心情。同时鼻翼的翕动开合也不可忽略,如人在激动、愤怒、哀伤时往往通过鼻翼的翕动开合来表现情绪的变化。总之,面部表情要根据剧情和人物情绪需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