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唱片业的未来,她显得有些迷茫,但有一点她很确定:“做音乐的人一定要在,因为人们现在对音乐的需求比以前更大。”
2013年3月中,广州二沙岛的星海录音棚,李海鹰面对广东交响乐团指挥。他正在录制由他创作的中国第一张流行交响乐碟。在互联网时代,他已然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几个仍活跃在音乐创作第一线的人。
对于唱片业从辉煌走向落寞的历程,他显得更洒脱:“生活就是这样,不停地变化。”
在他看来,音乐的需求从来没有减少。“随着MP3、互联网、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听音乐的人更多了!”
陈俊在广东音像市场里工作了十几年,见过做唱片批发成为亿万富翁的,也见过随着唱片业衰落,转行做音响、签艺人的。虽然市场里的租户数只是最初开市时的三分之一,但他依旧坚定地认为:“音像市场肯定有,只是载体的区别。”在他看来,实物是虚拟不可替代的,就像电影无法被电视所取代那样。
现在,在他的带领下,市场不光配合政府做音像批发的管理工作,还拓展出高端音响销售,录音制作等其他服务。他说,温饱解决了,人们就会要精神上的享受。对好音乐的追求,永远不会减少。
据说,宋柯的名言“唱片已死”是被人断章取义,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音乐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