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可臻
2014年1月将是太平洋(601099,股吧)影音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成立35周年的纪念日。公司总经理赖秀薇正在为这个日子做准备。提起这件事时,她显得很谨慎,刻意避免了“庆祝”,而用了“纪念”这个词。毕竟中国内地唱片销量连年下滑,到现在,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96%。
在互联网时代,唱片被挤到了历史的墙角。在时代浪潮面前,即使是太平洋—中国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唱片公司,制造出中国第一个立体声盒带、第一张CD唱片的公司,十几年的纳税大户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不少人看来,太平洋到现在依旧存活并且经营唱片已经是个奇迹。这些人里包括宋柯,内地唱片工业鼎盛时期顶级的操盘手。两年前他就发出过“唱片已死”的感慨。或许,唱片确实“快死了”,与太平洋同时期并称为“四大巨子”的广州中唱、新时代、白天鹅不是经营艰难就是已经倒闭。
不过,唱片业也曾经历人生的巅峰—坐落于广州市人民北路的太平洋大楼是最好的见证。在最辉煌的年代,太平洋唱片的策划、录音、制作、压盘、印刷、包装都在这幢13层的大楼里完成。每天,工人们24小时连轴转生产,数以百万计的唱片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太平洋大楼已不见当日的喧嚣,除了第三层留作太平洋自己的办公室外,其余楼层都已对外出租,租金为这家公司提供了近一半的营业收入。
30年,一个产业经历了崛起、巅峰、式微的全过程。其兴也勃,其衰也忽。唏嘘之外,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浮沉历程,在理解技术革命浪潮下一个产业所经历的嬗变之外,或许能对后来者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野蛮生长
“那时的广东很兴奋,也很混乱。”2013年3月,李海鹰坐在广州星海录音棚的休息室里回忆起30年前刚入行时的情景。作为最早进入流行歌曲界的音乐人,广州是他事业起步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从“文革”的狂热中醒来,人们开始疯狂地想要认识与了解新生事物。毗邻港澳台的广东占尽地利天时,成了各种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出现的前沿。
1979年1月,广东省广电局投资30万资金创办了太平洋影音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音乐录制设备的公司,也标志着国内唱片业进入音像时代。
最初,唱片业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并没有形成规模,起初的唱片只是在中国录音,要在国外制作完成。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唱片在国内的普及,才逐渐形成了“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大唱片厂牌以及十几家小型唱片公司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军委接收了“大中华”唱片厂,成为后来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前身。“文革”期间,中唱公司几乎停运。在1979年前后,中唱广州公司率先于其他分公司开始重新运营。而在全球,1979年,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Off the wall》已在全球市场销售了2000万张。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猫王个人也已售出了超过5亿张唱片。
长时间的文化匮乏令所有文化产品成为热销品。太平洋制作的第一个立体声卡带《蔷薇处处开》一下子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一盒4到7元的卡带销售量十分惊人,动辄就以百万计。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渴望爆发的年代。太平洋的成功为其他具有出版资质的单位提供了思路,音乐仿佛成了骚动的热土。1983年到1984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出版社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