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第一,并行其道
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古琴的保护和传承?
秦序:当年我们向联合国申请将古琴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古琴的状况就比较明确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几个重要条件,在传统中具有代表性,同时还有失传的危机。所以最早我们申报的是昆曲,而不是京剧,就缘于京剧还不到濒危的状态。
我们无法否认,尽管古琴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然而近100年来,古琴是萎缩的。古琴中的一些东西在失传。因为古琴的生存条件、环境都已经不存在了。古琴依托的文化土壤是士大夫阶层,这是一种文化象征。现在没有士大夫阶层了。
其次,我们也应看到不是说给古琴装上话筒便能保护、推广的。古琴是属于小范围的,音乐厅式的文化活动方式不适合古琴。
古琴的文化基础消失了,对古琴有所传承的老人也在慢慢逝去,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对古琴的保护是紧迫的。
新京报:那对古琴的保护具体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秦序:我们经常提到要保持古琴的原貌。比如说打谱吧,这是再现古琴的一个方面,但目前一首谱就呈现出七八种方法,究竟哪个才是最确实可靠的、最接近古人的,还没有定论。
因此,我们便要对古琴进行总结、研究。趁目前对古琴艺术有所传承的老人还在,尽快地抢救、记录,拍成录像,这是我们对古琴保护所做的一部分工作。
新京报:现在出现了运用现代音乐元素对古琴进行改进,你赞成吗?
秦序:应该说对古琴的保护和发展是“各行其事,各行其道。”在对古琴的传承中,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对古琴做出严谨的研究,以原貌保护、传承古琴艺术。我们强调保护第一。
另一方面,对古琴做一些新的改变也是可以的。古琴艺术中可以配上合唱、舞蹈。毕竟时代在发展,古琴艺术也需要切合发展。同时,这种改进也起了宣传遗产、引起关注的效用。
■听众回访
李飞雪(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我觉得李祥霆能认同现代音乐元素纳入古琴,有利于古琴的发展。这种乐器在古代是身传相授的。很多老专家反对它进行现代化的改革,然而李祥霆对古琴的态度与现代文化融合。
作为传统文化不能像化石那样放在那儿,这样反而不利于其发展。这种积极态度,融入现代文化,反而使它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乐器流传下去。
比如说有许多民歌,也是这样口耳相传的。发展到现在,它肯定与以前的唱法不一样了,包括机械的运用都有改变。
赵勇(公司职员):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到了世界遗产日才得到重视,而应该普及到民间。这个东西是靠生命传承。中国人讲究琴棋书画,以琴为首。这种传统、人文精神其实并不是阳春白雪、象牙塔,别总把它看得那么高。
其实古琴是可以普及成老百姓、知识分子可以学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要把古琴抬得太高,也不能光靠一些教授来普及。类似相声,它本身就是下里巴人,是平民文化。我觉得现在对这些传统文化研究得还不够,所以还应该多学学。古琴比较淡雅,可以调和自己的心态,这种传统文化本身就应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