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录入时间:2012/2/20 14:4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发表于《礼乐》1948年第一期的《七弦琴徽分之位置与其音程的比值》,是一篇专门探讨古琴律制的佳作。该文的特点是,不停留在计算和考据上来谈琴律,而是时刻结合弹琴,从不同的演奏手法入手,甚至将吟、猱、绰、注等技法量化,分析其中的律学规律,实言前人所未言,颇多独到见解。

  1954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印的“油印资料之三十一”是杨荫浏的《七弦琴讲座提纲》。这份提纲共分为“略史”、“关于七弦琴的书谱”、“乐器制造”、“记谱法”、“琴的构造”、“琴的定弦和改调方法”、“琴曲介绍”等七部分。最后是琴曲《平沙落雁》和《关山月》的减字谱与五线谱的对照版。这是一篇通俗讲座的提纲,带有一定的普及性,特点是深入浅出,文献征引得当。即使是将近五十年后的今天读来,我们仍会觉得在文献工作方面,几乎无出其右者。

  1955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杨荫浏改编自琴曲的民乐合奏《潇湘水云》的五线谱版总谱。这本总谱包括五个部分:(一)乐曲的内容介绍;(二)关于古琴原谱的说明;(三)对所用合奏乐器的音位及演奏要求;(四)合奏谱;(五)古琴原谱。总谱的每一段落都详细注明了所据原谱的某一段,以便对照。即使是艺术创作,先生也是本着如此严谨的学术态度,极令人钦佩。改编成合奏曲的目的,是“结合了几种民族乐器表达的性能,利用了传统中相当高度的演奏技术,企图将原作者籍了对于自然美的描写所抒发的内心感慨,更集中地表达出来。”为达此目的,他删掉了原谱中的第二、三、七、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段,将第十七、十八两段综合,并巧妙地运用了和声、对位等手法,颇具匠心,在技术上也是成功的。这种将传统琴曲改编为乐队作品的尝试是极为可贵的,具有开创意义。

  1956年音乐出版社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出版的《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只是杨先生古琴音乐研究成果极小的一部分。笔者有幸看到过此书的手稿,那是五册线装本,名《琴荟》,封面署“杨荫浏自存稿”。卷一、卷二记录的是琴家夏一峰先生演奏的古琴曲,计有:《良宵引》、《阳关三叠》、《水仙操》、《普庵咒》、《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渔歌》、《风雷引》、《静观吟》、《长门怨》、《释谈章》、《关山月》、《秋风词》、《泣颜回》、《忆故人》、《慨古引》、《鸥鹭忘机》、《大学之道》、《秋江夜泊》。卷三是为琴家程午嘉先生改定琴谱十一曲:《古琴吟》、《关山月》、《凤求凰》、《秋风词》、《极乐吟》、《玉楼春晓》、《秋夜长》、《风雷引》、《长门怨》、《平沙落雁》、《秋江夜泊》;和一首《理琴轩谱》的《普庵咒》;《百瓶斋琴谱》的《醉渔唱晚》。卷四是琴家凌其阵先生演奏的琴曲:《乌夜啼》、《碧涧流泉》、《孤猿啸月》、《渔歌》、《渔樵问答》、《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碧天秋思》、《梧叶舞秋风》、《玉树临风》、《双鹤听泉》、《桃李春风》、《胡笳十八拍》、《慨古引》、《怀古》、《韦编三绝》、《秋夜读易》、《耕莘钓渭》、《万国来朝》。卷五记录的是张子谦先生的《蝶梦游》、吴景略先生的《潇湘水云》和谢孝苹先生的《墨子悲丝》、《梅花三弄》、《渔歌》、《忆故人》、《高山》、《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