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录入时间:2012/2/20 14:4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由于在音乐史领域所取得的极高成就,他的琴学研究淹没在这巨大的光环之中,反而不为人们所关注。他精通西洋音乐,但在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时,从不生搬硬套西方音乐理论。他记录的古琴谱,对于小节线的处理甚是高明:不标出拍号,而是按实际时值记写,然后在句读间标点小节线,这样既保证了记谱的准确性,又更符合古琴本身的音乐逻辑。在谈到音乐史中疑点、难点问题时,他说:“我们是实事求是的,决不强不知为已知;对于我们目前所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我们不妨存疑。同时,我们也不是失望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决不松懈我们永久持续的求知的努力;只要我们能加进踏实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层层揭开未知的帷幕,逐步解决一些疑难的问题,逐渐增加已知,减少未知,使积累的已知成为以后探发未知的资本。
敏锐的学术眼光
杨荫浏先生对古琴音乐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他记录了很多的古琴乐曲,一是用于研究,更主要的是出于杨先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人能弹的琴曲,根据实际的弹奏记写,比较可靠;但因目前有些琴家,已在高年,这一工作,便已多少含有‘抢救’的性质,所以,对于年高琴家所弹的曲调,目前更应予以收集整理。”对于琴学研究,早在五十年代,他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做索引工作,以帮助研究者掌握琴曲版本和它们的史料阶段的划分;二是琴曲的断代,由于古书的伪托,宋以前的作品和作者多不可信,这一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三是“打谱”,他认为对于琴家能够演奏的古琴曲,我们的整理工作做得不够;但对于丰富的古代琴乐,要从谱面转化为声音,我们的挖掘工作做得更不够。凭着敏锐的学术眼光,他认为“(‘打谱’工作)若能充分利用集体合作的力量,则各人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获得较丰富的补充。”同时,他反对统一琴曲的版本。不能用“集锦”的办法,从不同的版本中将同一曲调拼凑起来。这样的所谓统一的“最好”的版本,失去了其本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失去了保留价值和艺术价值。“正像古代玩意式的‘集诗’,是破坏了每一首诗,其结果,集成的诗,非但并不能代表所集的各家诗句的价值的总和,甚至不能真有多少文学价值,因之不能被列为文学作品一样。”他的这些言论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琴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