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录入时间:2012/2/20 14:4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这些琴曲均用五线谱和减字谱对照记写,清晰工整,严谨准确,每曲均标明详细的记录日期(四十年代末)。更可贵的是,不但乐曲前和乐曲中都标有速度,而且为每首乐曲都标明全曲演奏时间,甚至连每个段落也注明了演奏时间,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杨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古琴曲汇编》第一集约等于《琴荟》的四分之一,共收十七首琴曲(其一是侯作吾演奏谱,其余为夏一峰演奏谱)。在乐谱的前面有一篇可以看作是琴学论文的说明,简明扼要地表明了杨先生当时对于琴学研究的心得。该文共分五部分:1、古琴和琴曲;2、琴曲之整理与发掘;3、应否统一琴曲的版本;4、介绍原始材料的意义;5、关于本集琴曲的初步说明。

  这里有必要一提的是杨荫浏先生做琴曲说明时的方法:首先是叙述历史背景、版本流传脉络。在这部分工作中,既强调考据,也强调辨伪,不是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如对《秋塞吟》的解释,不盲从古人的“屈原泽畔行吟”或“伯牙、成连移情海上”之成说,而是以音乐情绪为转移,得出乐曲表现的是“王昭君谴嫁匈奴,临行时发抒的悲伤怨愤的心情”之正确结论;然后是尽可能客观地将音乐形象与曲名相结合,来谈作品的形象特征。不似我们今天的某些乐曲解说,或不着边际,或无限拔高而低估了欣赏者水平,不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更有甚者是将撰写人的主观感受强加给欣赏者。杨先生的做法,颇值得仿效。

  1956年杨荫浏曾撰文《对古琴曲〈阳关三叠〉的初步研究》,文章分八个部分:1、历史来源;2、运用方面的普遍性;3、对歌词的选择与删节;4、曲调方面的处理;5、调式和曲式;6、改编的谱本;7、古琴原谱;8、歌词译意。文虽谦称之为初步研究,实对此问题的把握已非常全面透彻,而且从文中不难看出杨先生对古琴演奏手法的熟悉。特别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他从文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从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到《渭城曲》、《阳关曲》,再到《阳关三叠》,这一作品由于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成为千古绝唱,在长期的流传发展过程中,除王维的四句原诗外,多数版本还配有歌词。有的歌词尚能起到深化主题之作用,有些则有蛇足之嫌。他指出:“‘掐撮三声’的指法,在古琴音乐里,是在句末延长音中所加进的花点,原来是不适宜于用歌字来填实了歌词的。”应去掉多余的歌词,以恢复原来歌曲中的“短过门”和“花点”。这样“反可增加黯然惜别的情绪”。文中在论述此曲自唐宋以来的流传情况时,引用了唐、五代、宋、明等各朝代的文献资料,将歌曲在流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变体叙述得条分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