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杨荫浏先生与古琴音乐研究
录入时间:2012/2/20 14:48: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古琴的琴面上镶有十三个徽位,从魏晋时期的嵇康一直到今人所用的琴,在这一点上没有丝毫改变。但杨荫浏为了证实古人的琴律理论,在自己心爱的古琴上又标记了数十个徽位,来与律学演算相印证。他潜心钻研,产生出了大批极富实践精神的律学论著,为我国当代的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还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将古琴的减字谱翻译成现代乐谱的“万能尺”。

  辨证唯物主义精神

  建国后,杨先生像大多数旧时代过来的学者一样,注意思想改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今天我们在研读他的论著时,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犯了机械的、教条的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的错误,那是时代的烙印。但总括来说,研究工作中,他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进行的论述是令人信服的。如《蝶梦游》一文中对琴曲《渔歌》的分析便正是这样。对这首琴曲的解释,早期琴谱的解题是从“耻事异族”和对外族的入侵以不合作的态度来消极抵抗着眼的,这才有了清高文人的啸傲山林、隐逸不群。而到了清代的琴谱,解题中便只剩下片面强调烟波中的渔人生活。杨先生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编写者的阶级限制,使他看不到问题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清康熙惨杀文人之后,这类有关民族思想的说明,是被人有意隐藏了起来”。“史料虽然重要,但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批判,否则,它有时非但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曲调,并且还会歪曲对于一个曲调的理解,使我们更加模糊起来。”“史料不等于史实,它有时是准确与错误夹杂在一起的;在记写者的时代环境之中,阶级限制之下,它有时是与记写者自己的社会关系和阶级成见混在一块的,它有时说明了事物的本质,有时却又强调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反而模糊了本质。”

  实事求是精神

  杨荫浏先生强调,欲深入了解某一乐种,必须从大量的、准确的记谱工作开始,这确是真知灼见。对待古琴更应是这样,同时,还要尊重原始材料,尽可能保持原始材料的完整面貌。“多少的批评,将因有它作为具体分析的依据而更为正确;从各种角度出发的比较与研究,将因有它作为具体参考的对象,而更为实在;多样形式的删改和加工,将因有它这原始完整的母体的客观存在,可不断孳生,不致因失去了前后继承和演变的脉络,而使后来的验证与批评,成为无可依凭。加工的形式,可以多至无限,原始的材料,则只是有数的一些;而这一些原始材料,却正将是那无限的加工形式之所从产生。从具有历史性的古典曲调而言,原始材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可以说,杨荫浏先生是近代以来,对古琴做过深入研究的可数的几位大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