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作品上的标记,包括连线、断奏、速度、表情记号等,不象肖邦作品上的标记。肖邦的作品都是他自己标的,巴赫的作品原稿是没有表记的,都是后来编者加的。作为演奏者或教师怎样能判断断奏是否准确呢?最重要的根据,是要看音乐的性质[30]。如《十二平均律》第一册第六条赋格的第二小节不应断开。因为音乐的本身是很平静的,委婉如歌的,不是活跃的。有些编者是有根据的,一般人可能未必加以深入分析。所以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对音乐的全面修养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一种断奏,由手指“揩擦”琴键而产生;这种断奏如果运用得当,也是有效果的[31]。比如在演奏一些单音断奏时,要营造一种飘逸之音。
另外,还有很多的钢琴作品由于我们对作品风格的分析、理解,可以对作品的演奏加入自己的个性。如谭盾的《看戏》:这首乐曲的音乐创作突破传统而采用新颖、现代的手法。全曲的左手虽然谱中没有断奏的符号,但是左手贯穿全曲的八分音符伴奏均可用断奏弹法,衬托右手的旋律,灵巧而风趣;贝多芬《G大调变奏曲》变奏二,主旋律在右手,音色热情明亮,中间句轻巧,六度双音都可弹成断奏。
我们一直强调断奏时放松的手腕,但这是一般情况,除了上述巴赫的作品对手腕的要求外,还有一些断奏的特殊要求出现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如弹李斯特的《钟》(Campanella)的段落,需要弹得尽量华丽灿烂,这时僵硬的手腕和手指的尖端不仅可用,而且绝对必要。再如舒曼的《蝴蝶》(Papillons OP.2,NO.8)的开头几个断奏和弦,也必须用僵硬的腕部和手指的尖端来弹奏:
(Papillons OP.2,NO.8)
还有一种华丽的断奏,如肖邦的《夜曲》(OP.32,NO.2)或其它乐曲中所见的。弹奏这种断奏时,牵涉到整个下臂的动作。这时腕部是僵硬的。
按乐曲的“风格”演奏一首乐曲,应理解为:演奏的表达方式绝对符合乐曲的内容。须知,即使同一作曲家也可能写出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必须从每一首作品中去寻找和发现真实的表达方式。我们首先必须致力于寻求所要演奏的乐曲的特点,而不是作曲者的一般特点。虽然一般的说,他的全部作品的写作方式可能是相同的,然而,在不同的作品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第三章 断奏与身体姿态语言
演奏姿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演奏姿态势对于初学者而言尤其重要,也是每一位老师应反复强调的重点。它对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有着相当大的益处。不正确的姿势不但不能给人以外观的美感,弹出的琴音也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无论何时也不要忽略演奏姿势的重要性。
断奏在钢琴演奏中的动作幅度相对其它技巧而言是比较明显的。因为无论哪种断奏最终都有一个向上抬起手指的动作,而不像非连奏可以一直把手指贴在键上。有的作品要求断奏要坚定有力,像贝多芬式的重音和弦;有的要求断奏音色柔美抒情,如肖邦的夜曲;有的要求声音色彩和梦幻的感觉,如德彪西的作品;有的又要求精巧细致……不同的音响效果对跳音技巧的方法要求是不同的,在第二章我们已经有了详细的阐述。在动作执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每种断奏的姿态差异。这些因音乐需要自然流露的动作能更加生动地把我们带到音乐中。这不应该只是表演专业应当注意的问题,教学上也适用。如果姿态与应有的正确姿态有差别,教师和学生可以借此检查技巧上是否有问题。
身体姿态不仅包括上身的背、肩、手臂、手腕、甚至手指,还包括下身的脚——它决定着踏板的运用。最细微的还可以包括指触的位置。在笔者看来,手指的触键方式决定手的形状,这也是身体姿态的一部分。断奏时,有的业余学习者常出现耸肩,手腕高于与小臂一致的水平线,手肘外翻等动作。这表明他们缺乏适当的自我控制。这些不良姿态会给演奏造成危害。一旦发现要立即纠正,并长期注意。
还有一些专业演奏者,在断奏时把随意点头、摇摆及夸张的手臂动作加入音乐中,当他们这么做时,暴露了演奏者企图把观众的注意力从作品转移到他自己身上,大概是他感到他的演奏效果不能满足他的听众。因此借助于或多或少夸张的姿态作为装饰。我们绝不能为了演奏姿态的好看而故意做作。一切多余的动作都应避免。表演风度要落落大方,台风要自然。
表演者只要把音乐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就能达到音乐表演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00四年四月二十日
后 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闻,谓之音。”中国古代音乐的前辈们告诉我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因此,要想音乐优美,声音必须达到艺术化,要学好钢琴,使声音动听,演奏的技巧必须十分娴熟、精湛,对钢琴三大手法之一的“断奏”技巧必须分外重视。“断奏”技巧——是通向钢琴艺术的店堂的必经之路!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